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 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

宋献律师 律师实务评论100阅读模式

法律对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的规定是:当事人的陈述与此前陈述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并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第二款:“当事人的陈述与此前陈述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并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认定。”

本款是针对当事人陈述前后不一致情形的处理。

由于当事人是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与案件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决定了其陈述存在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而且往往虚实结合、真伪并存。

审判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当事人陈述前后不一致的情形,这时需要当事人说明理由。

对于当事人陈述的证明效力,则要由审判人员结合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变更陈述的理由、当事人诉讼能力、证据情况及案件相关事实进行审查认定。

对当事人诉讼能力的判断,可以结合当事人年龄、智力状况、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因素进行考量。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 : “当事人应当就案件事实作真实、完整的陈述。

当事人的陈述与此前陈述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并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认定。

当事人故意作虚假陈述妨碍人民法院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问:当事人陈述前后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

答:最高院民一庭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的陈述与此前陈述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并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认定。”

本款是针对当事人陈述前后不一致情形的处理。

由于当事人是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与案件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决定了其陈述存在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而且往往虚实结合、真伪并存。

审判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当事人陈述前后不一致的情形,这时需要当事人说明理由。

对于当事人陈述的证明效力,则要由审判人员结合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变更陈述的理由、当事人诉讼能力、证据情况及案件相关事实进行审查认定。

对当事人诉讼能力的判断,可以结合当事人年龄、智力状况、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因素进行考量。

相关案例 ——

附:某银行诉刘某、李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法院观点

✦案情

2007年3月17日,刘某向银行借款5万元,约定借期8个月,李某为刘某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借款到期后,刘某未有还款,李某亦未履行保证责任。2008年8月19日银行起诉至源汇区人民法院,要求刘某偿还本息,李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刘某经合法传唤拒不到庭,而李某辩称此款系其所借,但目前资金紧张,请求分期给付,并请求法院驳回原告对刘某的诉讼。

✦法院观点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李某当庭承认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且此承认不损害共同诉讼人的利益,应当认定为“自认”,支持李某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李某的承认虽不利于自己,但与原告的主张不一致,有可能损害原告的利益,不应认定为“自认”,对其承认应不予支持。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王某当的庭承认不符合“自认”的特征,不能产生法律意义上的“自认”的效果。

一、“自认”法律特征:“自认”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本案中的“自认”是指诉讼中的自认。虽然《民事诉讼法》尚未使用“自认”这一概念,但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第八条、第七十四条已经建立了“自认”制度。《证据规则》第八条第一款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据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诉讼中的自认有如下特征:(1)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只有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自认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在诉讼外对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应当比照一般的证据进行正常的举证和质证,不能成为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法定事由。(2)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民事诉讼的最大特征是当事人双方主张利益的对抗性,因此,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常常是对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3)自认必须明确表示。为了确保自认的真实性和自愿性,《证据规则》对自认的成立限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即自认必须是明确表示承认。如果当事人默示自认,即对另一方当事人的陈述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有在法官履行了法定的释明义务后仍然默示的,才能视为承认。(4)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当事人的自认不能改变现行法律的规定,也不能与现行有效的法律相冲突。如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身份关系案件就不适用自认的规定。

二、自认的法律后果:1、诉讼中的自认有约束当事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的承认,双方当事人就自认的事实不再需要举证,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也不得在诉讼中提出与自认事实相互矛盾的主张,双方当事人亦无需就自认的事实进行质证和辩论。2、诉讼中的自认有约束法院的效力。一方当事人作出自认的结果是使双方当事人对事实的主张趋于一致,为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为了诉讼经济和提高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人民法院应该以双方当事人一致的主张作为裁判的基础,而一般不得再另行依职权就该事实进行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认的效力也及于人民法院。因此,《若干规定》第七十四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3、自认的效力能否及于共同诉讼人。一方当事人为数人的案件,其中一人对某一事实作出了自认,法官能否根据其自认确认事实?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这一点尚无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自认作为一种不利于己方的处分行为,只有在有利于共同诉讼人时才对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否则不应对全体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

三、李某的承认不属法律上的“自认”。首先,李某的承认并非针对对方当事人陈述而作。作为被告,其在审理中的承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陈述保持一致。本案中,原告银行所陈述的是李某为第一被告刘某担保,李某的身份是保证人。但李某却说自己是本案的借款人,这就与原告银行的陈述发生了偏差。其次,李某的承认效力不及于第一被告刘某。李某的承认改变了原告陈述的事实,由于其陈述自己是借款人,看起来是对第一被告有利,但由于第一被告并未出庭,李某这种似有利于第一被告的承认并未得到其认可,很可能违背其意志,故李某承认的效力并不必然及于刘某。再次,李某的承认很可能损害原告的利益。如果法院确认李某的承认为自认,则李某将以借款人的身份承担偿还本息的义务,而第一被告刘某则会因此摆脱被告的身份,因为借款人与保证人之间并不必然存在位置互换的关系。法院如果确认其承认为法律意义上的“自认”,则本案将由两个被告承担还款责任转为一个被告承担还款责任,一旦李某不履行或不能履行义务,则原告的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综上,虽然第二被告李某的承认系诉讼中作出且不利于己方,但因其与原告的陈述不一致并可能损害原告的利益,故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自认,而属于新的主张,李某应就该主张举证,不能举证或证据不充分的,法院应不予采纳。

(一)虚假陈述的定义

虚假陈述是指诉讼参加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在诉讼过程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对案件事实作虚假、误导性陈述,妨害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行为。

(2)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虚假陈述 :

1、伪造、变造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

2、在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已履行举证义务后,仍虚构法律关系及相应事实进行抗辩的;

3、就案件事实的陈述前后不一、存在重大矛盾且无法作出合理说明的;

4、在主张己方权利时,隐瞒对方已履行部分或者全部义务且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

5、回避陈述自己参与事实的行为或者对自己知道及应当知道的事实,以“不知道”、“不清楚”、“不记得”等进行回答且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

6、对自己签名、盖章书证的真实性拒不发表意见,经审判人员就法律后果进行释明后仍拒不发表意见的;

7、对有其他充分证据相互印证真实性的书证仍申请鉴定阻碍诉讼的;

8、对已经掌握或者应当掌握的证据仍申请法院调查取证,且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

9、其他通过陈述、申请等方式阻碍民事诉讼活动且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 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 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 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

  • 律师法律咨询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宋律师咨询!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即可获得海量实用资源!
  • weinxin
宋献律师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月6日 12:40: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gdlvs.com/60755.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